氣浮效果不好可能這幾個原因造成的
【南通水處理設備http://m.shenzhoujiankang.cn】氣浮法是向廢水中通入細小而均勻的氣泡使難沉降的固體顆粒或細小的油粒等乳狀物帶到水面上來形成浮渣而被去除。氣浮法可從廢水中分離出脂肪、油類、纖維和其他低密度的固體污染物,可用于濃縮活性污泥處理法排出的污泥以及化學混凝處理過程中產(chǎn)生的絮狀化學污泥等。
一、混凝預處理對氣浮凈水效果的影響
良好的混凝效果對氣浮工藝極為重要,混凝預處理的效果可通過絮體顆粒大小、攪拌強度、反應時間等進行控制。
1、氣浮對顆粒大小的要求
氣浮工藝與沉淀工藝差不多,需要數(shù)百微米甚至更大尺寸的絮體顆粒。微氣泡和絮體顆粒的大小差不多時,它們之間的粘附效率最大,氣浮工藝中所使用的微氣泡的直徑一般在 10~100μm之間,所以我們所使用的絮體顆粒的粒徑在幾十微米至100μm就能夠滿足要求。
2、氣浮對攪拌強度的要求
在整個氣浮處理過程中,大尺寸的絮體顆?;静皇褂?,所以我們可以提高反應攪拌的強度(提高G值),這種做法已經(jīng)被很多專家的試驗所驗證。
通過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應用在氣浮工藝里面的最佳 G 值的依賴混凝劑類型FeCl?為 70s-1 ,鋁鹽為70~80s-1 ,PAC 的G值大于30s-1 。如果 G 值在 10~50s-1范圍內(nèi),通過氣浮工藝對顆粒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也非常好,高能量的輸入能夠有效的降低小顆粒(<50μm)的數(shù)目,所以能夠更好的保證氣浮的凈水效果。
3、氣浮對反應時間的要求
在歐洲,早期的水處理中沉淀和氣浮兩個工藝都用相同的時間來絮凝,一般都是 45 分鐘。也有專家指出,氣浮工藝的過程只要15~20 分鐘就夠了,實驗室純水設備所以很多水廠都是兩級絮凝并且絮凝的時間一般都是 20 分鐘。
二、化學藥劑投加對氣浮效果的影響
一般情況下,疏水性或親水性的物質(zhì)都需要加入化學藥劑來對顆粒的表面性質(zhì)進行改變,使顆粒和氣泡能夠更好的進行吸附。
1、混凝劑
混凝劑分為無機和有機兩種高分子混凝劑,它能夠使得污水中細小的顆粒絮凝成大的絮狀體,增加顆粒的上浮速度。還可以把污水中懸浮顆粒的親水性進行改變。
2、浮選劑
浮選劑有石油、松香油、硬脂酸鹽、表面活性劑等,親水性懸浮顆粒的表面吸附了浮選劑的極性基之后,非極性基就會朝向水中,這樣親水性物質(zhì)就轉(zhuǎn)化成了疏水性物質(zhì),進而跟微細的氣泡進行粘附。
3、助凝劑
助凝劑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把懸浮顆粒表面的水密性進行提高,進而把顆粒的可浮性提高,比如聚丙烯酞胺。
4、抑制劑
抑制劑主要的作用就是把一些物質(zhì)所具有的的上浮性能給抑制掉,實驗室純水設備并且不會影響需要去除的雜質(zhì),比如硫化鈉和石灰。
5、調(diào)節(jié)劑
調(diào)節(jié)劑最主要的作用是對污水的pH值進行調(diào)節(jié),從而對氣泡在水中的分散度和與懸浮顆粒的粘附能力進行調(diào)節(jié),如各種酸和堿。
三、微氣泡特性對氣浮凈水效果的影響
氣浮工藝中最關(guān)鍵的地方就是大量微氣泡的形成,微氣泡的特性對氣浮凈水的效果有非常大的影響。
1、微氣泡大小
近年來,大量的試驗表明微氣泡并不是越小越好,主要原因如下:
1. 微氣泡如果很小,絮體顆粒在上浮的過程中就會需要很多的氣泡,要想讓絮體顆粒粘附特別多的微氣泡還是有一定的困難。
2. 微氣泡是通過耗費能量產(chǎn)生的,越小的氣泡就會需要更多的能量。
3. 微氣泡如果非常小,很容易跟隨著水流進入到下一個濾池,容易造成氣阻。
4. 分離區(qū)表面的負荷也能影響到微氣泡的大小。當氣浮池表面負荷增大時,泡絮結(jié)合體在水中的停留時間縮短,這時只有增大其上浮速率才能浮至水面。顯然,粘附一定數(shù)量的小氣泡比粘附同樣數(shù)量的較大氣泡具有更大的表觀相對密度和更小的上浮速率,因此不利于增大氣浮池表面負荷。
2、微氣泡表面特性
通常情況下,水中微氣泡優(yōu)先吸附某些負離子而帶負電,相應其表面電位為較高負值。測量結(jié)果表明,實驗室純水設備氣浮工藝中微氣泡表面電位一般在-100mv左右,而絮體顆粒表面電位通常也為負值,因此它們在相互靠近時會存在靜電排斥作用而對其碰撞粘附過程產(chǎn)生負面影響。原水水質(zhì)及吸附的離子種類、數(shù)量不同則微氣泡強度、表面憎水性能及電性等也有所不同。向水中添加電解質(zhì)能改變微氣泡的上述特性而影響氣浮效果。純水設備,實驗室純水設備,南通水處理設備,南通去離子水設備。醫(yī)院用水處理設備,醫(yī)用GMP純化水設備。
- 上一篇:“十四五”期間 水務行業(yè)發(fā)展機遇 2021/1/21
- 下一篇:污水處理新規(guī)明確污水處理廠出水超標追責問題 2021/1/11